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的地球发现之旅
分类:旅游地理 主讲:
更新:2016-09-04 09:31
简介: 去年,星火曾经分14.. 查看详情
去年,星火曾经分14期,推荐了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的视频教程。可以说是18个专题讲座,既有科普,又有传奇,有环境保护,也有历史挖掘,有深度,也有趣味。以中国地理为主,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、人文景观和事件,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,另亦涉及天文、生物、历史和考古等领域。这个14个专题分别是:
1、Allen Kijazi:走进坦桑尼亚国家公园。
2、位梦华:发现北极。
3、新中国新闻摄影断代史。
4、徐健:三江源生态考察记。
5、单之蔷:穿越内蒙古高原。
6、如何把照片拍出陌生感。
7、国家典藏之解读影像与历史。
8、和长臂猿朝夕相处的日子。
9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。
10、雕梁画栋。
11、大眼睛的希望。
12、深蓝开拓者蛟龙号的故事。
13、大熊猫的恋爱密码。
14、新疆自然生态的历史变迁。
其中的《雕梁画栋》这一集,我们介绍的标题是《寻找中国最美古建筑》。最后一集的《新疆自然生态的历史变迁》,则提到了楼兰这个神秘的古城。
我们有很多同事都是(或者曾经是)《中国国家地理》的忠实读者,甚至有人收藏它。曾经一位同事提到他认识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社办公室的火花女士,当然也算接触过主编单之蔷老师。彼时,对这本杂志可谓倍加推崇。2004年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推出青少版的《博物》。这让我想起了童年最爱读的《奥秘》杂志,当然,还有《飞碟探索》。
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》有着鲜明的特色,它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“我”来讲述,把读者带入现场,设立编辑规范,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、小标题、引言、抽言等;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,提出了“由头+知识”、“事件+知识”、“人物+知识”的模式和“记者+学者+诗人+哲学家”的文体。
突出图片和地图独立语言的作用,图片与文字并重,版面达到1︰1。要求精心选取图片并大量选取大尺度的航拍片,写好每张图片说明,充分表达图片信息,保证有足够的文字量和空间。地图是杂志的地理特色,除常用的平面图和晕渲图外,大量采用三维地形图、卫星影像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以及手绘图等。
所有文章务必原创,研究性的选题制度以及专家型的制作队伍,确保杂志内容的原创性;而互联网检查制度,又保证了发表内容的独家性。